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:灰氢不可取,蓝氢可以用,废氢再利用,绿氢是方向
2019
-
09
-
25
灰氢不可取,蓝氢可以用,废氢再利用,绿氢是方向——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 2019年9月22日,在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、国际氢能委员会和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主办的“2019氢能产业发展创新峰会·济南”上,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、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大会并发表了题为《科学把握、合理选择制氢工艺路径》的主旨演讲。发言内容如下李毅中:我的发言主题是“如何以环保、经济、安全高效的方式来实现氢能供给”,包含两个问题,一是当今获得氢源的几种途径,二是如何评价不同制氢的路径。 第一个是如何评价获得氢源的几种途径。氢能产业链包含制备、储运、加注、应用四个环节,后三个环节都取得了进展,工艺和设备自主可控,尽管还有很多关键技术尚待突破,但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这些燃料电池已经开始产业化应用了。但是对氢气的研究不够,自然界没有氢源,氢气是二次能源、二次制备。制氢是个老话题也是个新话题,氢气经过燃料电池转化为电,开辟了新动能、产生了新需求、也伴随着新问题,因此,需要认真的研究,科学的把握。一般的说,制备氢气有几种途径。第一,化石能源制氢,包括了煤,天然气,石油,一般不是以氢气为最终产品,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原料进一步生产化工产品,或者用于深加工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收入。煤炭工艺含氢很少,只有2%或者5%,以高分子形态存在。用煤制氢,主要是用生产水煤气的方式来产氢,同时又伴生了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碳。如果把氢作为目的产品,不可逾越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怎么办,生产1公斤的氢,要伴生5.5公斤到11公斤的二氧化碳,作为温室的二氧化碳绝不允许大量排放。二氧化碳排放导致气侯变暖,这是全人类的灾难。现在二氧化碳的普及应用尚在实验中,并没有产生,期待科技攻关,因此可以说在当下的技术条件下,虽然化学能源制氢技术是成熟的,但是路径并不可取。至于用甲醇制氢,同样会伴生7倍的二氧化碳,而且甲醇是用煤制得来的,不能本末倒置。近日,世界能源理事会把这种伴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氢称为“灰氢”,把二氧化碳通过捕集、埋存、利用,从而避免了大量排放的氢,称为“蓝氢”,显然灰氢是不可取的,灰变蓝才可以用。二氧化碳不能大量排放,要尽快攻关,二氧化碳捕捉、利用、封存,能够坚定产业化。第二个制氢的方式,是工业副产氢气的回收提纯利用,氢气是石油化工宝贵的资...